欢迎您来到一生故事网!一篇故事,改变一生...!收藏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 科学家故事 >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

时间:2012-10-22 17:16:18 来源:http://www.13co.com 作者:故事大全 浏览下载到手机或本地阅读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

关键词: 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字藕舫,1890 - 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向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天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

 

      简介

    竺可桢,字藕舫,1890 - 1974 ,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向导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和首批气象台站,并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天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学系,成为当时培养地学英才的摇篮。以求实精神向导浙江大学工作,培育了多方面的人才。长期向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积极倡导并组织和参与中国地学、生物学、天文学、天然资源综合考察及天然科学史研究等多方面工作,主编了《中国天然区划》、《中国天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竖立中国第一个地学系

    竺可桢根据自己留学与教学实践中的体验,至1920年筹建东南大学时,提出应在南京师范学院地理系的基础上,设立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学科的地学系的建议。东南大学采用这一建议,竖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并任竺可桢为系主任。竺可桢所以建议创办地学系,从他1921年发表的《吾国地理学家之责任》一文,可知其主旨在于不绝 培养不受帝国主义控制,查清本国天然条件和资源,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地学工作者。正是如此,竺可桢把东南大学地学系办得蒸蒸日上,开拓成当时中国培育地学英才的一片新宇宙。竺可桢自回国,直至1928年初,致力于地学教学十载,造就了大批人才,为我国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


    1928年初,竺可桢任气象研究所筹备处主任。至1928年前,中国自己的气象机构既寥寥无几,又都奄奄一息,无所作为,在我国沿海、沿江的口岸及岛屿上海关附设的几十个气象测报点都归英帝国主义所控制,在上海、青岛专设的气象台全归外人所有。外国人几乎完全操纵了我国的气象事业。竺可桢对这种侵权行为极为愤慨,同心专心要竖立和发展中国自己的气象事业。因此他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对所址选定、建筑布局、道路及引水工程,仪器设备和图书购置,无不亲自精心筹划,在经费、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艰苦经营,只1年时候,1座当时优越的设备完善的气象台就建成,矗立于北极阁之巅。其他,如地面和高空观测、日射观测、空中电位观测、物候观测、微尘观测、天色预报、气象广播兼及地震测量等业务和研究工作,随即相继开展,1930年元旦起有了我国自己发布的天色预报和台风警报。

    为创建我国气象事业的基础,竺可桢将推动竖立我国自己的气象台站网列作首位使命,于1928年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尔后坚持加以推行。为顺应各地竖立台站需要,竺可桢向导气象研究所先后4次举行培训班,并亲自授课,培养了近百名业务主干;还编写出版了《测候须知》、《国际云图节略》等多种业务指导用书;还以各种方式向各地积极提供帮助。经长期不懈努力,到抗日战争前夕,全国的测候所、雨量站已发展到300余处。在这进程中,竺可桢为整顿和统一全国气象业务,曾拟出《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通过政府颁令全国实施,还在1930-1937年间一连主持召开过3次全国气象机关联席会议,使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逐步走向统一规范化的轨道。竺可桢还将气象资料的收拾、出版视为气象事业的一项基础工作,予以十分正视。他向导气象研究所编纂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等巨著,还将气象资料按月、季、年定期出版,开展了经常性的气象资料服务工作。


    竺可桢以很大精力向导全所开展研究工作。不仅自己率先用功研究,又为本无研究使命、相当于助研、助理的业务人员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也担负部分研究使命,还经常举办学术报告讨论,使全所形成深厚的学术气氛,所以到1937年,他自己和其他人员以中英两种文字发表的重要论文有20篇,同国内外交流。他自己在中国气候区划(如《中国气候概论》)、中国的季风(如《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的大气运行(如《中国气流之运行》)、中国物候(如《论新月令》)、天色预报(如《南京三千米高空之风向与天色之展望》)等方面都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起到了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物候学研究的创始人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研究的开创者,在本世纪20年代,他自美国留学回来第二天,便最先了物候的观测研究,数十年如一日(1921年至1974年逝世前一日)。他把物候研究与农业联系起来,服务于农业生产。他说:“一个地区的物候历,只要一个通俗农民受短期训练,从一小块地面上,持之以恒进行观测便可作出。对于预告当地一年四季的农时,就大有裨益。这比单纯依靠有关节气的农谚来展望农时,更为确实可靠。”1931年,他在《论新月令》一文中,根据1921-1931年南京的物候记录,提出用物候布置农事比二十四节气更为适用,主张新的阴历应竖立在物候的基础上。

    自1934年起,他在我国组织物候观测,1962年提议组织了全国物候网,物候观测至今一向在进行。他主持编写的《物候学》,周全论述了物候学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方法。在以我国自己古今物候资料研究阐发了前人提出的物候转变规律——南北、东西、高低差异以外,还增补了另一古今差异。他还在《一年中生物物候推移的原动力》一文中,通过气候环境与动植物体内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探讨了生物物候的转变,奠定了我国物候学的基础。通过我国物候工作者的继续努力,1983年统一了我国物候季的划分规范和制作天然历的方法,已有22个省、市的45个地区相继完成了适用该地区的天然历,1989年已编辑出版了竺可桢亲自命名的《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第1-11号(1963-1988年)为物候学研究提供了基本资料。

    气候变迁研究的重大成就


    竺可桢一生以极大热情从事科学史研究工作,其目的在于从我国浩瀚灿烂的文化遗产中发掘科学宝藏,古为今用,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学史上所占的地位,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负心;研究中外科学的交流,促进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他在半个多世纪中,在天文、气象、地理等科学史领域发表过30多篇文章,不愧为科学史研究的倡导者和带头人。他的《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一文(1927年),以现代科学方法收拾分析古籍中的天文史资料,对原大家认为年代不可考,因而未必可信的四仲中星,得出了年代可考(3个都在殷末周初)的结论,使历史学家徐炳昶读后“欢喜赞叹,感未曾有!余以为必需如此才干配得上说是以科学的方法收拾国故!”

    1944年他发表了《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所在》,论证了二十八宿实起源于中国,而不在印度或巴比伦,解决了国际上争论一百多年而中国却无人参与论争的一个重大的科学史问题,终于得到基本结论。1951年发表《中国以前在气象学上的成就》是我国古代气象学的概括,1953年《<中国近代科学论著丛刊——气象学>序》便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史的总结。他还对中外有成就的许多科学家进行深入的研究。1926年《北宋沈括对于地学之贡献与纪述》一文,第一次系统地评述了沈括(1031-1095年)在地理学、地质学和气象学上的贡献。1941年作了《徐霞客之时代》的报告,认为徐既具有中国人“忠、孝、仁、恕”的旧道德,又有为搜索天然奥秘、历艰涉险的新精神,指出“欲求如霞客之以求知而探险者,在欧洲并世无人焉。”在《近代科学先驱徐光启》一文中,对徐光启推崇备至,并将他与英国近代尝试科学的倡导者弗兰西斯·培根进行比拟,认为徐光启比培根伟大得多,科学造诣远胜于培根。他在研究了哥白尼、布鲁诺、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的科学活动之后,竺可桢从他们的身上总结出三种精神:“不盲从、不赞同,一切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则再接再厉,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虚怀若谷,不武断,不霸道;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竺可桢自己终身贯彻了上述科学精神。他身后留下有38年的日记,大约800 万字,是一笔无价的财富,对科学史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科普工作是竺可桢矢志振兴中华、一生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一向认为,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研成果的科普宣传。长期以来,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在他终身300多篇论文著作中,科普作品达150篇以上。

    他著文、演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在地理方面,如:何谓地理学,中国地理环境,地理对人生之影响,地理与文化之关系等。在气象方面,如介绍气象发展史和气象科学内容,气象学与人生、农业、战争的关系,到具体介绍台风、冰雹及水旱灾害等科学知识。除地学以外,还涉及生物、天文、医学、航空、历史上的科学家等许多方面。他运用浅显、简练、生动的语言和为人喜闻乐道的事例,破除迷信,传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解释了科学与一个国家文明的关系,对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原文地址:http://www.13co.com/mingren/kexuejiagushi/3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