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一生故事网!一篇故事,改变一生...!收藏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 科学家故事 >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

时间:2012-10-22 17:16:18 来源:http://www.13co.com 作者:故事大全 浏览下载到手机或本地阅读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章鸿钊

关键词: 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 章鸿钊

章鸿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

 

        简介

    章鸿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科学史专家。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地质讲习班),为我国培育了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早期地质工作的主力。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具有广泛影响。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章鸿钊,字演群(后改为爱存),笔名半粟。幼时家境小康,共有兄弟4人,姊妹3人,他排行第三。1882年5岁时进入他父亲章蔼士所开的蒙馆读书,由他父亲授读“四书”、“五经”约六七年,奠定了他坚实的汉学基础。17岁时,自习钻研算学,到21 岁时便辑成《初步综合算草》一册。章鸿钊后来进而研究科学,自习算学实为始基。

    致力于中国的地质教育,培养了我国第一代地质人才
 

    为了开展我国的地质工作,章鸿钊认为必需有人才才干去开创事业。1911年从日本学成归国不久,即应聘于京师大私塾农科讲授地质学。自地质研究所——我国最早的一所地质专科学院于191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之后,他便竭尽全力投身于地质教育,培养地质人才。

    章鸿钊精心地布置了学制(3年)与课程,基础课有国文、微积分、解析几何、三角、物理、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图画等;专业基础课有动物学、地理学、地文学、测量学、机械学、照相术等;专业课有地质通论、通俗矿物学、造岩矿物及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组织地质学、矿床学、冶金学及采矿学等。外语课除学习英语外,还开德语。保证了学生有比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深挚的专业知识。同时,章鸿钊十分正视野外埠质工作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野外实习时候。3年共布置野外实习11次,每次短者数天,长者月余,在每次实习之后,都要写野外实习报告,章鸿钊亲自批阅学生实习报告,审定通事后方许参与期终考试。

    章鸿钊深知办学优劣之枢纽在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为选聘教师曾多方苦心奔波。1913年从比利时学习地质获博士学位回国的翁文灏,立即被聘为地质研究所专任教授,其余如教冶金学、采矿学、测量学、德文等课程的教师,都是他悉心选聘的专家来兼职。他自己不只具体组织向导地质研究所,而且也直接参与教学工作,课前精心编写讲义,讲授地质学、矿物学等科目。他不只在课堂上讲解,而且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实习,多方面地培养他们的现实工作能力。

    地质研究所的学生,初招30名,其中有的未报到入学,有的中途因故、因病退学,到1916年肄业时共为22人,其中得肄业证书的18人,得修业证书的3人,未得任何证书的1人。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章鸿钊治学要求之严。肄业生中的叶良辅、谢家荣、朱庭祜、王竹泉、谭锡畴等10余人由农商部布置到地质调查所工作。正是这些人进入地质调查所之后,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才真正开展起来。如河北、山东、山西、河南、江苏的地质图幅,就是由他们填制编绘的。事实证明,地质研究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深湛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现实工作能力。其中许多人都成为我国地质界极有影响的主干力量。这就解释,章鸿钊主持的地质研究所办学是有成效的,由国人培养的第一批地质人才是成功的。

    还应提到的是,1914年时地质研究所归属农商部,部长张季直认为该所的性质应属教育部,欲立即下令解散,后来全仗章鸿钊两次陈述意见,经过一番周折,张季直虽不坚持立即解散,但令办至该班学生肄业为止。所以,地质研究所得以如期培养出我国第一批地质人才,章鸿钊悉心创业之功,将永留中国地质教育史册。

    章鸿钊积极倡导地质教育事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从不懈怠。地质研究所肄业生叶良辅在肄业后30余年撰文说:“向导我们的先生是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老师。他们很少用言辞来训导,但凭以身作则来潜移默化”。他们“奉公守法,忠于职务,虚心容忍,与人无争,无嗜好,不腐败,重事业,轻权利”,这些为人之道,潜移默化使得“地质调查所内部,颇富于雍雍友善,与实事求是的风气,从未有恭维迎合,明争暗斗,偏护猜忌的那些衙门恶习”。 

原文地址:http://www.13co.com/mingren/kexuejiagushi/3494.html